洛阳,我国八大古都之一,也是我国建都最多的古都之一,历史上有十数个王朝先后定都在此,号称十三朝古都。为什么这么朝代如此青睐洛阳呢?这十三朝是哪些呢?
洛阳地处中原,位于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之间的过渡带。西有崤山,南有伏牛山、熊耳山、外方山,北有邙山,东有嵩山等山脉作为屏障,北临黄河天险,黄河以北又是王屋山、太行山等险阻,东西南北分别有虎牢关、函谷关、伊阙关、孟津关等关隘控制交通要道,易守难攻,史称“洛阳山河拱戴,形势甲于天下”。 洛阳优越的地理环境,决定了它是古代大型王朝国都的优先选择之一。
第一个在洛阳建都的是夏朝。夏朝从第三任君主太康开始,仲康、帝桀皆以斟?(zhēn xún)为都。斟?在今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村,很多考古学家认为,二里头遗址是夏斟?所在地,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。第二个在洛阳建都的是商朝。商汤建都西亳(bó)城,在今河南偃师城西十公里处(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公里),即偃师商城遗址。史载商王盘庚迁殷(安阳)前曾“从先王居”定都西亳,之后200多年均以此为都。
第三个在洛阳建都的是东周。西周时期,周幽王烽火戏诸侯,又因王位继承权问题引起申侯、犬戎等反叛,都城镐京被攻破,西周灭亡。周平王继位后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,史称东周。其实,在西周时期,周王朝为控制东方,已经开始在洛阳营建都城,作为陪都,称成周、洛邑。